遭遇破窗理论
随着Bebo在海外如火如荼地发展开来,波奇在旧金山的家庭生活却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每天早上6点半,他都会按时起床,帮助孩子们做好上学的准备;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后,他和妻子会在8点准时抵达办公室。之后,波奇便会写上半天的代码。他偶尔也会与供应商们、有合作意向的伙伴们或者广告商们开个会。当Bebo每周的新增用户人数达到1万人之后,他和公司的首席程序员开始轮流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因为只有他俩才知道网站的构架结构。他会在晚上7点离开办公室,让孩子们在上床前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和自己相处。他每周都会出席几次如网站发布会等社交活动。他还会去英国旅行,在那里,他和妻子能够一边工作,一边享受生活的乐趣。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Bebo成了全英国新闻媒体争相追捧的宠儿。突然有一天,一篇言辞尖锐的文章闯入了媒体视线,揭露了被视作英国社会毒瘤的学生欺凌现象从线下转移到了Bebo上。其中最早刊登在一家爱尔兰报纸上的文章开头便引用了一段出现在Bebo上的评论:“她真是个又蠢又丑的贱人。我实在不能忍受和她待在同一间教室里。所有人都讨厌她。我要是她,早就自杀了。”这篇文章的记者表示,这样的文字还不是该女生页面评论中最具侮辱性的语言。她将Bebo称为“一个让流氓们攻击受害者的论坛”,让学生们“受到各种人想当然地、针对自己体重、贫富、外貌、智力和男女交往状况发出的无情攻击”。
由于在Bebo上攻击多名老师,一所位于都柏林的学校给10名学生开出了停学的处分。之后,两名和一起青少年谋杀案有关的嫌疑人又收到了来自Bebo上的死亡威胁。此外,Bebo上还有一名用户经常向青少年男性传播色情信息和用手机拍摄的英式橄榄球比赛斗殴视频。
波奇觉得自己已经彻底沦落到要和“破窗理论”[2]作斗争的地步了。一旦有不良页面出现,他就将其屏蔽掉;可之后又会有新的不良网页补上,如此循环往复。由于无法阻止匿名用户创建新网页,波奇不得不列出社区指导思想来维护网站环境,并要求所有被联系过的不良网站必须在24小时内关闭掉。被《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曝光后,波奇撤下了所有赌博网站和约会服务广告,并请来一位网络恋童癖问题专家来帮助Bebo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随后,在一场令人忧心的威尔士青少年自杀潮中,来自某网络宗教团体的青少年们又将Bebo当作了联络工具。Bebo越是流行,就越引人争议。
2005年,MySpace一口气赚回了50万美元的利润,但波奇依然不愿意出售Bebo,哪怕此时的Bebo已经成长为美国第三大社交网络,并锁定了自己在英国的火爆人气。专门捕捉科技信息的博客Techcrunch曾宣布,投资银行艾伦公司(Allen & Co.)曾在2007年向一系列潜在买家,包括新闻集团、微软、谷歌等兜售过Bebo,但都没有收到任何购买意向。美国第三大传媒公司维亚康姆落荒而逃了,雅虎也踌躇了很久。最后,AOL来了,不仅给的是现金,还给了不少。经过6个月的艰难谈判后,Bebo的用户人数已经攀升到了4000万人,人均日浏览时间也达到了40分钟。2008年3月13日,波奇以8.5亿美元的价格把网站卖了出去。
这对9年前还得靠抵押房屋才能实现自己病毒式经营梦想的年轻夫妻最后带着5.95亿美元走了,比当年新闻集团付给MySpace的钱还要多。
[1] 罗尔沙赫氏测验是指把被测试者对10种标准墨迹的解释作为情感、智力机能和综合结构的检测方法来分析投射测验方法。——编者注
[2] 破窗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Wilson)和犯罪学家乔治·凯琳(George L.Kelling)提出的犯罪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便会诱导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