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病毒式真人秀

想法最初源自这对情侣在西南偏南电影节的经历——他们曾将自己的经历做成视频日记贴在网上,结果大受好评,并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观看他们的电影。在布伊斯和克拉姆利看来,自己为电影获得认可所作出的努力(当然还有关于两人之间斗争的花絮和严峻的财政状况)或许能唤起许多同龄人的共鸣,这部有关自己电影的故事或许能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于是,他们决定以自己拍摄电影的经历作为蓝本,打造一档“真人秀”,并将在每个月贴出10集3到5分钟的视频播客节目。其中一集讲述了他们的爱情萌生的经过;另一集有关斯拉姆当斯电影节的剧集,则细致地描述了一位在影片中出镜的表演系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为了争功而引发的一系列争执。第三集探讨了这部电影对两人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使他们差点儿走到了分手的边缘。第一集节目一经面世就成了热门视频,随后他们在iTunes、YouTube、Google Video和MySpaces上发布的每一集视频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吸引了6.5万次下载量。老观众带来了新观众。前7集视频的累计下载量已经达到了50万次之多,许多网民纷纷扮演起了“推销员”的角色,把他们的视频贴在网络上、发给朋友们,或者放到iPod上播放。

这样的营销方式实在是太给力了,《四眼怪物》在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上映门票不仅全部售出,速度还快得惊人——470张门票5分钟便售罄了。等布伊斯和克拉姆利最后一集上传完毕后,全美各地的影迷们还自发为他们举办了上映派对。他们尝试着在专门播放独立片的艺术影院上映;预售票卖得越好,愿意接受他们影片的电影院就越多。与此同时,他们还以在自己网站上在线收看、出售DVD(包括所有的播客视频,一共15美元)、提供视频下载等方式发布影片。最后,他们还争取到了与独立电影频道(Independent Film Channel,IFC)的合作,将影片搬上了电视荧屏,并把DVD卖到了Borders书店。

克拉姆利将他们的销售策略视作对好莱坞模式和新经济主义的对抗:“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打造自己的观众群成功发行自己的电影,并把影片直接送到观众眼前,再利用他们的口碑吸引到更多观众,这就否定了发行商存在的必要性。这不比让一群办公室的人仅仅依据个人喜好就作出事关几百万美元的决定好得多么?”

除了布伊斯和克拉姆利这样的“先行者”,还有数以百万的人也将自己的作品投入了这套筛选机制。这样的机制很可能会衍生出一些未曾预料的结果,其中就包括低成本电影制作人和影院拥有者之间的结盟。在此之前,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权力与影响力的巨大鸿沟。随着数码制作技术的兴起,不难想象迟早有一天,影院经理在选片时除了考虑好莱坞的作品名单和其他文艺色彩不是太浓的影片之外,也会上网看看有什么电影(或者短片集、动画片以及其他适合在影院播放的内容)可选。不说远的,眼下他们也开始引用下载率、点击量等数据提前吊足观众的胃口,并在厌倦了对着空无一人的影厅播放烂片之后开始在晚间针对目标人群播放一些量体裁衣的内容。要知道,布伊斯和克拉姆利的在线公映给各个电影院带来了成群的观众,赚足了真金白银。

然而,这一天并不会这么快到来。影响它的原因有许多,光是要将全国36000多面荧幕换成数码屏幕就需要3亿美元,而这一转变还迟迟未能拉开序幕。AccessIT是一家专门为有意将普通屏幕变成数码屏幕的影院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的公司。正如其总裁巴德·梅奥(Bud Mayo)所阐述的那样,推迟这种转变的到来就等于放弃赚钱的良机。“就算电影本土票房达到了90亿美元,影院的上座率也只有15%。”他表示,“如果影院能全面引入数码电影,其上座率就有可能再上升5个百分点,多赚30亿~4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