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理想的病毒循环

由于病毒式循环扩展遵循了幂律定律,一旦病毒循环过程步入正轨,要预测用户数量增长趋势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该分布主要表现为轨迹平滑的L形曲线(见图3—2到图3—5),通常也被称作二八定律、帕雷托法则、重要的少数法则、因素分布原则以及长尾理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Vilfredo Pareto)于1906年首先提出。帕雷托发现,意大利80%的社会财富都掌握在20%的人手中。为此,他还作出了幂律曲线,提出由于财富分配具有“可预见的不均衡性”,社会资源最终将会全部成为胜者的战利品。

虽然其中的具体道理还不为人知晓,但幂律定律确实体现了许多自然及非自然现象的分布趋势,哪怕是根据牛顿物理学说为行星、星系、湖面的大小排序的结果都无法跳出这一定律。若是按照人口数量给世界城市排序、按照财富数量给地球上所有人口排序、分析唱片销量、公立和私立学校所获捐款的数量的分布(20%的学校共同瓜分了80%的捐款),最后研究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曲线也会接近帕雷托的意大利土地资源分配曲线。此外,帕雷托定律也表现在了博客浏览量的分配上。

TIPS:病毒营销

根据粗略统计,20%的博客吸引了80%的读者,决定了网站的相对知名度。然而,统计曲线在形状上的大同小异并不代表帕雷托法则牢不可破;80比20只是一个粗略的比率。细看之下,不同情况下的实验结果体现的比率也必然有所不同。

00005.jpg

每一个白点代表一位Ning的新用户,每条白线代表一条加入网络的邀请。图像中的星状放射图形表示单位网络是如何以创造者为中心成长和延伸的。

图3—2 Ning的用户成长图

00008.jpg

Ning上部分小组的主要成员都由发起者邀请而来。当受邀者又带来新的用户时,便在图像中形成了反应病毒链的集群。

图3—3 Ning的病毒链的集群

00012.jpg

双重病毒循环为Ning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某个社交网络的成员通常也是另一个社交网络的创办人。

图3—4 Ning的双重病毒循环

00002.jpg

这样的病毒效应意味着每天Ning的每一名用户就相当于两名用户。它使得Ning得以茁壮成长,并有望吸引数以百万的网络和数以千万的用户,实现数十亿的浏览量。

图3—5 Ning的病毒效应

在《长尾理论:打破80/20法则的新经济学》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利用帕雷托法则探索了线上销售模式,提出了一个重大发现:98%的产品都有机会被销售出去,在线经营一半的销售额和2/3的利润都来自90%的商品。根据长尾理论,在部分网络、数码产品流通性强的领域内,幂律曲线“首端”(带来绝大部分行为或利润的少数商品)所占的比例将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正常行业更小。

这一理论放到唱片销售行业便非常明显了。在现实生活中,零售店一般只会售出很少一部分CD。例如,沃尔玛一般就只会在货架上摆放300余张唱片,以至于顾客完全没有机会购买曲线上低于这一部分的产品。这样一来,产品的营业额便被高度集中在了前300张唱片当中,形成了1:100理论:1%的唱片创造出了接近100%的营业额。而iTune上则又是另一番景象:网络上几乎可以非常方便地搜索到所有歌曲和唱片的数字版本,流通十分便利。由于消费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长尾部分的商品,在数码领域,曲线头部对销售额的控制力要小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行业。相对于1:100的比例,它更接近5:80——5%的唱片贡献了80%的销售,而剩下的20%则全由余下95%的唱片所贡献。相比零贡献,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特别是在市场巨大的情况下。谷歌搜索使用户能更加迅速、方便地找到曲线末端的产品,为长尾现象的产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依照传统线下商务的幂律分布规律,Ning80%的浏览量应当来自旗下20%的大型社交网络,其网络流量也应被个别庞大的社交网络所瓜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排名前200位的社交网络占据了Ning大量的网络流量,但却并没有将其占用殆尽,只占据了不到一半的份额。许多长尾末端的网络依旧在繁荣发展。Ning的流量趋势虽然与幂律分布稳合,但这条曲线的首端部分却在缩小,而尾部却在延长。这条沉重的“尾巴”将很有可能成为今后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中小型网络的主题范围虽然更为狭窄、用户人数虽然相对较少,但因为拥有适当的用户群体而有了无与伦比的增长速度。用户通常会通过邀请邮件(用户邀请其他人加入)、内置插件(用户将插件嵌入到博客或其他网页,使浏览者能够回到网络内部)以及最传统的谷歌搜索等方式了解到此类网络。此外,最基本的口耳相传、网页浏览以及Ning的内部搜索也方便了这些网络的传播。

按照这样的成长速度,Ning势必将会达到无须采取任何行动用户数量也会依旧增长的“不可取代点”,成为理想的病毒循环,并拥有势不可当的传播性。在PayPal成长为重要的在线转账工具之后,eBay也曾经开辟过与之类似的服务,结果输得一塌糊涂(最后只好收购了PayPal)。为了打败YouTube,谷歌和雅虎也推出过在线视频网站,但却未能有所建树。由于拥有数量巨大的用户,LinkedIn很有可能成为又一个无可替代的网站。Ning亦有实现不可取代状态的趋势。

作为唯一的失败者,Friendster之所以会在达到这一状态后依然落得分崩离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上的失误——由于网络瘫痪和空间资源耗尽,用户们纷纷转投MySpace和Facebook的怀抱。Twitter同样也在资源规模上存在问题:它的网络系统漏洞百出、稳定性差。虽然理论上而言,Twitter确有步Friendster后尘的可能性,但它却令人羡慕地紧紧网罗住了在网络扩张过程中严重加速了内存耗损的大量忠实用户。

由于拥有大量用户就意味着拥有了巨大的潜在价值,病毒循环公司通常都能拥有极高的市场估值。一旦你的用户人数够多,总会有人愿意掏钱购买与这些用户接触的机会。即便你做网站的初衷只是为了把它做大,再转手卖个好价钱,你也有机会把它(连同旗下数百万的用户)高价拍卖给出手最大方的买家,让继任者再去琢磨如何从你的用户身上榨取利润。

MySpace当初就选择了这条路,把自己以5.8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新闻集团。如今依照默多克的估计,公司价值已经接近60亿美元。无独有偶,YouTube以16.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谷歌。PayPay和Skype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分别以150亿美元和2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eBay。Flickr则早早地便以4000万美元的低价被卖给了雅虎。当然,你也可以自己用这些网络赚钱——如果Facebook每个月都向上亿用户每人征收1美元的费用,那它必将会连续数年保持数十亿美元的利润额。

这并不是什么激进的想法。通过赚取广告搜索和计算广告点击率那些一毛五分钱的生意,谷歌获得了将近1000亿美元的市场资产。Craigslist只对不到2%的广告征收服务费用,其他分类广告则全部免费。大量的用户群体必然产生高额的回报价值,哪怕只增加0.25%的赋税,政府也会增加数以百万美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