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谷歌的死敌
由于以用户参与为基础的社交网络已经成为许多网民网络之旅的第一站,对于谷歌而言,即便已经拥有了1000多亿美元的市场资本,其霸主地位依然岌岌可危。如果可以咨询自己日益扩张的社交网络——那些你信任的朋友们,你又何必要上谷歌搜索自己下一场旅行的目的地、适合自己的电脑和能作出最可口的巧克力曲奇的配方呢?相比阅读成千上万个的搜索结果,你大可和朋友们聊上一通,直到找到结果为止。谷歌虽不至于因此关门大吉,但扎克伯格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让Facebook成为10多亿网民的门户网站。这必然会对谷歌的搜索业务产生消极影响。此外,如果Facebook打算针对广大的用户信息网络推出一款可靠的网络搜索引警,帮助用户联系和了解自己社交圈之外的专家与信息,那么Facebook将不仅成为Web 2.0版的微软,它还能成为下一个谷歌。
谷歌可能面临的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是其结果的可靠性。换言之,搜索结果是可以被作假的,是可以被一些数码混客扭曲的。“黑帽”搜索引擎优化(“black-hat”SEO)目前就是谷歌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据华盛顿信息学院高级安全工程师、研究员大卫·迪特里希(Dave Dittrich)介绍,最普遍的篡改方法莫过于在数百个相互连接的服务器上建立起成千上万个页面,并让其中每一个文件都包含有待搜索的关键字或语句。这样一来,它就能将某项产品或服务推送到搜索结果的第一页。眼下,它就是搜索引擎上最为价值不菲的资本。
根据研究显示,90%的用户并不会上搜索结果第一页之外的地方去冒险。而97%的用户不会阅读第3页之后或者前30页之后的搜索结果。这可是事关大量金钱的问题。出现在搜索结果第1页和第4页很可能是好几百万美元的差别。但钱并不是其中所涉及的唯一问题,还有安全问题。
早在2007年11月,网络犯罪分子就已经通过黑帽技术对谷歌上流行的关键词发起了攻击。从“怎样教小狗玩接球”到一切与复活节、“疯狂三月”大学生篮球联赛、巴拉克·奥巴马有关的关键词都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连接下来的“4月15日”和“美国报税表”也未能幸免。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传播具有破坏性的负载。正像其名字所表述的那样,这些恶意软件并非一旦被下载,就会对电脑造成严重损害。它通过秘密安装广告软件、间谍软件和恶意程序把计算机变成“僵尸电脑”(zombie)并发送数十亿封垃圾邮件,甚至删除掉整个硬盘上的数据。谷歌虽号称使用了包括自己专利算法PageRank在内的“200多个信号”对网站进行排名,然而这一次,超过100多万个链接都指向了同一个炮制出数十亿个页面、企图愚弄谷歌监管者的恶意域名。
作为回应,谷歌推出了一款过滤系统用以应对恶意软件的疯狂进攻。不幸的是,该系统竟一度失控,并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屏蔽了所有网站,把不少用户吓得不轻。谷歌搜索一旦背离了自己在广告中所塑造的“民主化身”的形象,将变得一文不值。
TIPS:病毒营销
在某些情况下,从一个草草搭建的系统中受益的并不是那些在最珍贵的不动产——搜索结果前两页赢得一席之地的优秀网站,而是那些能给垃圾邮件发送者们带来利润的恶意站点。
如果这些网络犯罪分子打算效法此前曾经入侵过全球数百万台电脑的Conficker蠕虫病毒,释放更多破坏性的负载,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通常情况下,这些病毒所依附的对象都是普通个人电脑上能被杀毒软件侦查到的恶意软件。如果这些黑客改用破坏性更强的微软PC“0days”程序(其读音为“oh-days”或者“zero days”,即秘密的或者即时的软件漏洞,往往可以在黑客市场上轻松购买到),谷歌便很有可能成为最不宜使用的搜索引擎。
200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一个名为“幽灵网络”(GhostNet)的大型网络间谍活动已经入侵了103个国家的1295台电脑,其中包括外国使馆、国际组织、外交部、新闻媒体和无政府组织等的电脑。这张间谍网络依靠的正是恶意软件,并传播一种名为Ghost Rat的应用程序,将普通个人电脑变成间谍设备,从而达到盗窃机密文件、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的目的。市面上只有不到1/3的杀毒软件能够保护用户免遭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