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痴狂

我们的感受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像Ning上用户所分享的线上关系有时乍看之下仿佛比真正的生活更具真实感。这并不是线上生活所独有的特色。你是否在听演唱会的时候曾为现场效果不如音响播放来得完美而失望过?乐队的演奏并不清晰,歌者在高音的时候破音,演出安排不够紧凑……但这就是音乐的本来面目;音响里播出来的反而才是假货。然而,你对表演的期望却由于录音效果所展现的“完美”效果而变得更加苛刻了,并把唱片中的音乐当作了比现场表演更为真实的音乐。

媒体的作用也是如此。对于观众而言,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反而比事实真相更为真实。除非曾亲自去过伊拉克,你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记者的解读,而国内专家们狂轰滥炸的点评则更影响了你的观点。对于小孩而言,加了人工香精的“葡萄”或“草莓”味的糖果也许比真正的葡萄和草莓味道更加真实。在所有这些事例中,人的感受都胜过了事实的本来面貌。

网上的人际关系更是如此,许多人都在眼前的真实世界和脑海中虚幻的互联空间中游走。40岁的网络咨询师、企业家玛丽·霍德(Mary Hodder)每天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网络上。生存主义者们过着不上网的生活,但对霍德而言,无网的生活却令人抓狂——几分钟都不行。她喜欢浏览网页。“为了能用手机或者笔记本上网,我甚至愿意半路跑去很远的地方找网络连接,”她说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无论走到哪,她都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她进出各种咖啡馆,就是为了能够找到可以接入的无线网,用手机连接电脑上网。她从网上下载盗版电影甚至电视节目,在线购物并偿付所有账单。她名为Napsterization.org的博客探索的内容是科技是如何改变媒体面貌的。她花很多时间上Twitter,记录下生活中那些平淡抑或波澜的细节。所有她阅读过的文章、观赏过的视频和点击过的网页都来自关注她的那帮推友以及被她关注的推友们。他们成了她了解这个世界的渠道。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她主要往来于旧金山海湾地区,但她生活、工作、娱乐的场所却是在互联网上。即使是在汽车、火车、人行道上,她都在和朋友、同事、客户以及商业伙伴们通过邮件、即时讯息和手机通话保持联系。她查看朋友们的博客,扫一眼他们的评论,进入同样的链接,思考同样的信息,再通过在讨论区或napsterizatiori.org上张贴评论来分享自己的想法——所有这些评论都设有超链接,读者可以根据浏览工具的不同搜索和浏览内容。虽然霍德并不能和朋友们保持物理上的接触,但他们却并不遥远,他们共同缔造的数码文字结构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创作内容,我阅读内容或者在博客上设置导向链接,或者对这些内容作出修改,他们也这样做。”霍德说。她把物质世界比作过时的“模拟系统”,而互联网则是绝对的“数字系统”。

每天,霍德都能更加靠近真正的自我。随着互联网成了社交的中心,她的许多朋友和同事也在经历着这种变化。相比现实生活中的玛丽·霍德,网络上的玛丽·霍德不仅名气更大,也更受人尊敬。电脑黑客也是如此,相较于真名,他们的“网名”(昵称)反而更有名。在线上,他们是对政府和腐败行为强有力的反抗者。而在真实生活中,他们也许只是挑战权威、反社会的青少年。在各个博客评论区内用假名留下恶言恶语的仇恨者们也是如此,就像那些在街头巷尾画涂鸦的人一样。像霍德一样,他们都是人数可观、不断壮大的广大科技迷中的一员,他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大的维基百科。而霍德他们的生活也许就是我们未来的前瞻。实际上,由于你此刻已是这本书的读者(而且显然也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这也许就是你正经历的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