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模式的建立
2004年再次恢复单干状态以后,他在“生日警报”上又开始了另一项病毒式试验。当时,“生日警报”已经每天都能为超过100万名用户发送朋友生日提醒了。他在Tickle供职的时候,那里的工程师们曾经想要研发一款可以自动导入联系人信息的邮件地址收集程序,结果没有成功。波奇由此想到,如果能够给“生日警报”的用户们提供一种更加便利的邮件地址输入方式(网站目前还在沿用他简单的“复制—粘贴”功能),网站的病毒系数一定会大大提高。为此,他针对Hotmail为目标开始了研发,并在10个小时后完成了编写工作。刚开始,“生日警报”每天的新增用户量还仅为10000名。等Hotmail用户能够轻松录入通讯地址后,注册用户的数量出现了激增。24小时内新增用户量达到了10万人。
波奇的试验还在继续。他想到了自己最初的念头:一个能够自我更新的通讯录。他把一路所学到的东西都投入到了这个产品的研发上面。他给它起名为Bebo,之所以挑选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它简单、朗朗上口,没有什么复杂的含义,就像Yahoo那样。用户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它,8000美元的域名价格也很划算。不久,他就把它解释成了“早博客、常博客”(blog early,blog often)的缩写。他把新网站的地址贴在了“生日警报”的主页上,并只给很小一部分用户发去了推广信息,结果这一想法“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病毒性”,以至于没过几天后他就撤下了网页上的链接。此时的病毒系数已经达到了2.5。100万人注册了帐户,仅第9天就吸引了30万人。月底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好几百万的用户。但这项产品的概念对客户缺乏吸引力,没有人会回访页面。注册之后,人们便不会再回来更新自己的通讯簿,一个只涵盖了自己10%朋友的通讯簿有什么好看的?
TIPS:病毒营销
数据显示出了另一条规律。那些拥有数量庞大的联系人的用户——比如拥有500多名联系人的用户,都是最先开始注册帐户的人,而他们也更倾向于将网站推荐给同样拥有大量联系人的网民。
在波奇看来,这才是引发早期病毒系数增长的诱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联系人较少的用户开始加入,网站的注册率开始衰减。由于联系人较少的客户社交圈往往也比较狭窄,其交往对象也多为联系人较少的人,要将网站推广给一位只有10名联系人的用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到最后,我们所真正倚赖的便只剩下这些关系网四通八达的用户,并淘汰掉了那些联系人较少的用户,”波奇说道,“当病毒系数回落到1时,网站病毒式增长的势头也会出现衰减。”现状正是如此,网站日新增用户量已经下滑到了3000人。不过无论如何,他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拥有600万名用户的网络。与此同时,Friendster增长几乎停滞,而MySpace却已经吸收到了900万名性格迥异的访问者了。
由于受禁竞条款的限制,波奇无法在用户主页上增加图片功能(依照禁竞条款的定义,这就已经属于社交网站的范围了),但他却能在通讯录上增加照片分享功能。有了这项功能,网站也出现了预计的病毒式发展。随着禁竞条款的到期,波奇激动坏了,他和妻子花了3个月时间将Bebo打造成了一个集个人主页、照片、博客和邀请系统为一体的全功能社交网站。依照构想,作为一个社区形成的推广者,它必将能够帮助人们打破普通公共交流中的社会束缚,无忧无虑地结识各种朋友。由于MySpace很快就将市场对准了美国的青少年们,而Facebook又在大学校园里红翻了天,波奇把网站的目标人群锁定在了30岁以上的都市人群。在他看来,他们需要拓展社交范围的渠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沉湎于自己的小圈子,不再跨出已有的社交圈尝试新的冒险——哪怕未来最理想的朋友也许就在隔壁吧台。友情的前提往往是相同的兴趣,但如果连相互认识的机会都没有,又从何去发现双方共同的兴趣呢?
Bebo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使这一过程流畅化,其借助的手段则是电子信件(electroinc mail)。电子信件与电子邮件不同,电子邮件虽然无所不及,却缺乏深度。相比之下,由于来往于收发人之间的电子信件属于单纯的私人交流,它必然是一种外围更广的深度交流。它也不同于一款奇思妙想的电子游戏或者一个沉浸式的虚拟世界。它与真实生活息息相关,用户既有的社会关系全部被迁移到这个虚拟领土上之后,由此引发的新关系又将反作用于其线下的生活。通过点击邮件中出现的姓名,收件人就会打开类似一份罗尔沙赫氏测验[1]的网页——一份用于解析该用户性格的网页,从而开始对发件人的深入了解。与如今集电话、短信、邮件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手机一样,Bebo也将会把之前分散在各处的多媒体功能捆绑起来。波奇希望有一天,Bebo能够实现所有包括发博文、聊天、照片、测试等人类所能想象得到的功能。这些功能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多媒体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