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数量,病毒循环的完成
波奇希望改头换面后的网站能够利用自己全新的功能迅速发展起来,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网站流量依旧平平。虽然他也想过Bebo或许在这场社交网络的狂欢中赶了个晚集,但却并不恐慌。MySpace现在正忙着吸引小孩的注意力,而Facebook的目标人群还只是在校大学生而已。而另一方面,依靠自动更新的通讯录发展起来的Bebo所要征服的却是心理更为成熟的人群。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往往是接受新事物的先驱。相比成年人,他们手中的时间更多、金钱更少、社交网络也更加开放。吸引年过三十的用户需要时间。
他也怀疑过对Bebo品牌的重新定位是否影响了网站的动力。虽然他拿下了超过600万的注册用户,其中绝大部分人只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以及朋友的姓名和地址。当在整个网络中遨游时,他遇到了浩瀚无际的光头主页。这种感觉就好像当你迈进自己家附近的酒吧后,却发现里面只有几个少得可怜的顾客。
“我们需要足够数量的用户来把他们的主页填满,把它们装点得更加生动。”波奇说道。在此期间,他又不断对网站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它的运行速度,并努力提高用户的使用感觉。波奇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网站进行了各种敲敲打打。终于,主页上开始布满了照片、评论和朋友之间的相互调侃。
有了这些变化,波奇意识到Bebo已经完成了病毒循环。从最初的600万名用户起步,网站的浏览量每周都以10%的速度增长着。增长趋势的剧烈转变证明波奇走对了,但其发展方向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另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英国的青少年们发现了Bebo。他们对这个网站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当年美国青年们对第一次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披头士的热烈追捧。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它又传播到了爱尔兰、苏格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正如一位英国评论家所说,青少年们“迷上Bebo的速度比打开一罐香辣味品客薯片还快”。
波奇开始集中火力招揽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生、高中生们加入Bebo,并在欢迎页面上列出了这些学校的名字。注册之前,新用户需要先注明自己来自哪所学校。这条策略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大批用户的加入。这样一来,Bebo在英国的受欢迎程度就超过了MySpace。而在爱尔兰,由于Bebo实在太受欢迎了,许多学生纷纷向学校投诉由于周围的同学都在用校园里的电脑上Bebo,自己很难找到空闲的电脑复习期末考试。为此,不少学校甚至在暑假期末考试结束前中断了对Bebo的连接。一所大学估计自己一半的宽带都被上Bebo的学生用掉了,而另一所大学则发现,无论何时,校园里总有50%的计算机在浏览这家网站。
据波奇估算,网站上一共有50万名爱尔兰青少年用户。正如一家报纸所指出的那样,这意味着“国内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Bebo主页”。最后,它超过了雅虎、MSN和谷歌,成了爱尔兰流量最大的网站。在短短10个月内,Bebo的用户数量就达到了2400万人,月网页浏览量也达到了25亿次。
令波奇备感讽刺的是,自己背井离乡从英国来到旧金山,结果竟开了一家在英国发迹的社交网站。也许Bebo确实也反映出了自己的一些性格。他的英式幽默也时不时地能在网站上得到体现:如果用户上传照片失败,网页上便会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但他觉得更合理的解释其实是还没有任何一家社交网络真正跨出了美国的领土范围。
TIPS:病毒营销
由于英国人在接受新潮流、新技术上要慢于美国人,英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块社交网站处女地。等到MySpace进军英国时,Bebo已经进入市场,占领了先机。
波奇和妻子分工明确:他扮演首席执行官和程序员的双重角色,而妻子则负责资金和客户服务工作。遵照“不计一切代价努力成长”的网络效应模式,他们把Bebo在广告上赚到的每一分钱都用到了网站的发展上。他们一切从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增加人手。Bebo诞生的第一年,其所有经费都来自“生日警报”的盈利。如今“生日警报”的年利润已经达到了好几百万美元。此外,他们也从基准资本(Benchmark Capital)募集到了1500多万美元的风险支持。基准资本的合伙人巴里·马隆(Barry Malone)是从自己女儿那里了解到Bebo的。她女儿就是一位沉湎其中难以自拔的用户。然而由于Bebo完全能够凭借自己创造的利润维持运营,波奇夫妇并不打算动用这笔资金。要不是他们把大量资源都用在了网站的研发上,Bebo早就能赚大钱了。
除了向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MySpace取经外,波奇也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其中一个例子就是Bebo用户用来装扮个人主页和自我打造的网页皮肤。为了拓展品牌,波奇将这项功能介绍给了包括耐克在内的广告商们。和MySpace不同,波奇不允许用户随意更改网站的HTML,只能使用Photoshop。HTML不仅存在安全风险,还非常复杂,超出了许多用户的技术水平,以至于MySpace上到处散落着损坏的页面。相比之下,Photoshop操作起来则更为简单,Bebo上的艺术家们也非常热衷于分享自己的作品。这些自己亲手设计出来的皮肤不仅能覆盖到两万多个主页,还能为自己挣些积分,真可谓一箭双雕。
为了让那些兴高采烈的青少年们能够用图片装点自己的页面,波奇取消了对照片上传的限制,结果用户们上传得更起劲了。这一切好处都不是白来的。由于Bebo每秒钟都要消费好几千兆带宽,他们需要120台服务器和良好的技术策略才能维持网站的正常运营。
Bebo另一项从MySpace上成功移植过来的创意与音乐有关:波奇发起了吸引乐团加入网站的宣传活动。每支加入的乐团都可以获得一个和粉丝相互交流的专属主页,并可以在此上传各种歌曲和视频。依照波奇的设计,用户们可以分享这些歌曲,并为自己喜爱的乐队做宣传。有了播放列表功能,用户们就能创建一支播放列表,专门收集自己最喜爱的音乐,并把它分享给社交网络内的所有朋友,最受欢迎的播放列表则会被放在网站最显著的位置。为了保证歌曲的供应,波奇与不少唱片公司和独立音乐人都签署了协议。短短两周之内,加入网站的乐团和独立艺人就达到了25000个。
TIPS:病毒营销
波奇不会学习新闻集团在MySpace上投放广告的方式。在他看来,这样的广告投放方式势必会使用户疏远自己。一度支持过网络营销数十年的传统网幅广告必将绝迹,因为一旦来到社交网络,天女散花般的广告投放方法就失灵了——它强调的是与产品使用经历的融合。除此之外,最先加入社交网络的人群往往是青少年。他们虽然都已经二十出头,却自认还没有做好进入成人社会的准备。同时他们也是年轻的上班族,是未来的消费者。他们远离电视,不买报纸和杂志,做好了在网上安家落户的准备。波奇收集的数据显示,他们时常在线,而且多是泡在社交网站。要接触他们,公司需要以用户的身份来到社交网站上才行。
虽然波奇并没有完全弄明白这里面的一来二去,但他所做的实验却给出了一些不错迹象。相比利用复杂的算法查找出一批效果最好的广告,波奇选择了一条清晰的定位策略:让用户们自己选择愿意接收的广告。他并不担心所获得的回报能有多少。眼下,他正集中精力扩大规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继续为用户提供满意的用户体验。一旦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他便有了足够多的信心将这些人数转化成资本。正如他所说,眼下,网站每个月的利润都达到了数百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