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套利,而非敲诈
凡事都有其好的一面。致使个人信息广泛传播并不是社交网络的本意,但它却能让我们的社会减少偏见、更加包容。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羞愧感。如果你正值不惑之年,你父母那一辈人一定很少开口表露自己的情感,而你的朋友们则会不停地向你诉说生活中的各种故事。现在聚集在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则会更加热烈地分享着他们生活中最私密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没有被发布在Facebook上,那它简直就没有发生过。他们的存在与那些挖掘我们信息的公司、销售这些信息的银行、拿它们赚钱的信用机构和照单全收的政府部门一起,对一切有关隐私的讨论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这并不是敲诈,而是信息套利:它们通过寻找市场差别来获取利润。50年前,离婚对于女性有着非常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她的工作;如果你正在戒酒或戒毒,你的小团体一定会对你避之不及。如果你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则很有可能会被社会遗弃。1975年奥利佛·西波(Oliver Sipple)帮助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总统躲避了一场刺杀,由此成为英雄。在之后的媒体采访中,他透露了自己一直在努力隐藏的秘密——他是同性恋。结果他的母亲宣布同他脱离关系,而他本人不论到哪儿都会遭到冷嘲热讽。西波后来还因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一连起诉了7家报社。你能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今天吗?
在过去30年里,由于媒体逐渐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也出现了很大的变迁。这些媒体挖掘政客、运动员、明星,甚至我们朋友和邻居的隐私,并以报道他们的怪癖为荣(这些信息往往更有新闻价值)。随着整个世界连通性的增加,我们的包容度也在呈指数增长——所有人都有被泄密的危险,假装自己比别人清高其实是白费力气。我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长,我们的生活就越有可能变成一部广播剧。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出现身份盗窃的风险,但这并不是信息本身造成的恶果。即使这种情况真的出现,信用卡公司和信用机构也会通过把损失转嫁给相关商户来赔偿你的损失。收拾那套烂摊子虽然令人头疼,但也绝不是能让天塌下来的麻烦。由于能从打击诈骗活动中获利,这些强大的信用机构也因此站在了被盗用户的一边(还是那套赚钱理论)。抛开这些颇具讽刺意味的理论不谈,这些措施最终都是为了保护人们的权益不受侵犯。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存在,许多人才感到更加安心。
我们很容易因隐私被侵犯而感到愤怒,可是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再也不用谷歌或其他搜索引擎了吗?不可能呀!不用信用卡和银行账户?现实点吧!向那些安装摄像头的商店抗议?难道这样成功的概率很高吗?对了,你也千万别期待政府能够插手这些事。想想好的一面吧,没有了隐私,人们说不定能建立起一个更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