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浪潮
数码模式的强大还表现在许多大牌电影制作公司本身也能从这场数码变革中获益。每当有大片问世时,为了将35毫米胶片的拷贝版运送到全美成千上万家影院,片方往往需要花费多达1000万美元的费用。平均下来,每份拷贝的费用为1500美元(如果只是一般的影片,也需要约500万美元的发行费用)。如果改用数码发行,每版电影的发行成本就能降低至200美元,而且只需轻轻一推按钮,便能实现传送。你家附近的影院也许已经拥有数码功能(虽然为了迎合好莱坞电影导演的理念,胶片技术在一定时间内还不会彻底消失),整个电影行业的经济模式即将天翻地覆。
光AccessIT一家公司就在2010年内改造了1亿面电影屏幕,而影院方面只需先支付首付即可。作为回报,每当新片在这块荧幕上映时,制片厂都需要为每块荧幕支付1000美元的费用。梅奥估计,通过这种方式,公司每年能从每块荧幕上赚到15000美元。之后,AccessIT便能通过卫星或中心服务器牵出的光纤向影院传输影片;而影院方面则可以随意添加广告或宣传片、跟踪影片许可,甚至遥控灯光。此外,他们还能在技术上调整海报内容、转播3D摇滚演唱会、电子游戏比赛、宗教仪式、世界杯比赛、播放中文或西班牙语配音影片或者像《四眼怪物》一样的精品独立电影。
“制片方面非常担心数码技术会抢走他们的控制权。”联美经典(Emerging Picture)的执行总裁艾拉·多伊奇曼(Ira Deutchman)表示。他们的影院已经全部换成了数码屏幕。“一旦拥有了数码设备,放映商就能在任何时间随心所欲地放映电影。这便打破了放映商和好莱坞之间的权利平衡。”然而,作为影院和片厂中间人的发行商们却依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影院没有经过合约就播放了某部电影,那可就惹了大麻烦了,”曼德拉影视娱乐集团(Mandalay Filmed Entertainment)制片部主管大卫·泽龙(David Zelon)说道,“你不仅会被起诉,更惨的是以后再也别想播大片了。”
泽龙表示,好莱坞从未忽略过新兴数码制片及其对小规模独立制片人的辅助作用。“每隔一阵子,都会有像《我盛大的希腊婚礼》和《女巫布莱尔》这样优秀的独立影片面世。但制片—营销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到头来你还是需要明星,因为人们看到一部电影,肯定会先问:‘这是谁演的?’”他说道,“没有大规模的营销就没法抓住大众的眼球,而互联网并不具备吸引大众眼球的能力。”
电影《烈血大风暴》(Mississippi Burning)的制片人佛瑞德·佐洛(Fred Zollo)在言谈中毫不掩饰对布伊斯和克拉姆利这类电影制作人的轻视。而他的反应或许恰好代表了许多好莱坞精英的思想。
“这种跟女孩出去约会,回来就拍成电影,再把它放到网上去的想法简直就是胡闹。电影怎么能在电脑屏幕上看呢?互联网唯一的作用就是误导人们、传播色情,它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肤浅解读。”在接下来有关数码技术的问题上,他谈道:“它让那些跟电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能拍电影。现在是个猴子都能拍电影了。光凭那些《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是拍不出《飘》(Gone with the Wind)的。”
即便泽龙和佐洛说得没错,这也并不意味着那些为网络而造、并通过网络实现推广和发行的电影就这么不足为道。毕竟,NBC、Fox和好几家娱乐公司一起联手推出了为观众提供电视节目和电影免费下载的网站Hulu.com。而且如果影院里总是有85%的闲置座位,那么100部小型电影拧成一股绳就是一种力量,而1000场节目——电影也好,体育比赛也罢,甚至摇滚演唱会,就能带来一场革命。面对这种趋势,影院管理者们的坐视不管能持续多久?如果他们倒戈了,发行商们能坚持多久不发片?如果越来越多的影院都加入了数码队伍呢?最重要的是,如果制片商能够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就把电影直接送到影院手中,节约出大笔资金,那么他们在这场大战中会替发行商挺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