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流传的喷泉效应
可口可乐也分到了一杯羹。这段视频面世之前,健怡可乐的销量一直不温不火,而公司整体市场份额却在缩水。公司的互动式指导迈克尔·唐纳利(Michael Donnelly)透露,视频开始流行后,片中使用的2升装健怡可乐销量出现了“巨大增长”。他虽不愿意公布具体数据,但肯定了这一数字在5%~10%之间。在由原班人马打造的第二段视频中,他们用251瓶健怡可乐和1500粒曼妥思制造了一场大型连锁反应,使得可口可乐的官网访问率上升了27%。
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专业杂技演员弗里茨·戈洛布(Fritz Grobe)和诉讼律师史蒂芬·沃尔特兹(Stephen Voltz)的意料。他们正是这场连锁反应的始作俑者。2005年秋天,两人从一位朋友口中得知如果把曼妥思扔进健怡可乐里,就会发生爆炸。作为缅因州巴克菲尔德(Buckfield)一家地方剧团的成员,表演欲十足的戈洛布和沃尔特兹来到了后院,做起了实验。一阵烟火过后,他们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他们能让多少人知道这个玩法?
他们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在过去几十年里,高中生们就已经在科学展览上用醋和小苏打来模仿火山喷发,而科学课的老师们也曾在课堂上将冬青救生员牌薄荷糖扔进健怡可乐里作为化学反应的示范。(为什么用无糖可乐?无糖可乐本身由于不含糖分容易清理。)早在20世纪90年代,曼妥思就已经知道了这种以后很有可能会广为流传的喷泉反应。2005年9月,科学老师斯蒂夫·斯潘格勒(Steve Spangler)就曾经在科罗拉多州丹佛的《9点新闻》中演示过曼妥思—健怡可乐反应,主持人金姆·克里斯琴森(Kim Christiansen)还在拍摄过程中被溅了一身,但这个在线视频只是小火了一把。
戈洛布和沃尔特兹花了整整一个早上试验这个想法。在用完了手边所有的健怡可乐瓶和曼妥思糖果之后,他们用水泥砖搭建了一个圈有10瓶可乐的喷泉,并把它搬上了奥德费罗剧场,表演给剧团的其他成员观看。观众们纷纷要求他们增加喷射高度。于是他们又花了5个月的时间尝试各种试验——在瓶子上开口、打洞、增加遮蔽物。在观赏过拉斯维加斯的贝拉焦喷泉后,他们终于绘出了理想中的蓝图,小心翼翼地模仿出了他们光辉璀璨的灵感之源。
2006年4月29日,他们用200瓶可乐摆出了极为复杂的图案,准备了500颗曼妥思薄荷糖(共计300美元),开始了长达8个小时的排练。“感觉像要去炸掉一幢大楼一样,”戈洛布说道,“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在此之前,我们每次最多只用过20瓶。”
手持数码摄像机的朋友按下拍摄键后,穿着白色实验服的俩人双手合十,开始了表演。整个过程出奇地流畅,甚至比想象得还要出色。由于当天出现了反常的高温,整个反应变得蔚为壮观。从各个方向喷射出来的可乐在形成巨大的皇冠状后开始旋转的场景令人记忆尤为深刻。他们被溅了一身,防护镜上到处都是混有健怡可乐的稀泥。
他们参加了由E频道(E-Channel)赞助的网络视频竞赛,结果却铩羽而归。于是他们便在6月的第一个周六将视频传到了自己的网页EepyBird.com上。虽然沃尔特兹把这个消息只告诉了他弟弟一人,但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收看了“137号试验”。第一天过去后,他们的视频一共被下载了14000次。两天过后,《大卫深夜脱口秀》节目打来了电话。戈洛布告诉制片人自己也是第一次做这个喷泉,还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排练。几周过后,戈洛布和沃尔特兹终于对现场表演曼妥思喷泉有了十足的把握。
与此同时,这则视频也在各地流传开来。短短9天里就有超过200万人登录了他们的网站。但同时到来的还有负面影响:激情高涨的观看者们一次又一次地把它贴到了YouTube上。戈洛布和沃尔特兹早与Revver.com有合约在先,所赚取的广告利润由双方五五分成。沃尔特兹找来自己的法律顾问,急忙给会自动剔除Revver广告的YouTube发去了信函,要求对方立即撤下属于自己版权的内容。可是一则视频撤下了,五则新的又发了上去,搞得戈洛布和沃尔特兹应接不暇。最后,他们一共赚到了5万美元广告利润,而据估计,如果YouTube和其他视频分享网站能够更积极地防止用户张贴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广告收入还将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