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一个创意市集
“博客”(Blog,网络日志,web log的简称)并不是一个听起来悦耳的好名字。它听起来更像人在吞下一整盘烤玉米片或者被灌下好几杯龙舌兰烈酒后才会发出来的声音。通过在博客上发表博文、阅读以及评论博文,眼下数以百万计的网友正持续不断地塑造着这些构成博客圈的弥母和创意,并通过网上广为流传的链接来到这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博客圈的运行方式与开源程序颇有些相似之处。结为松散联盟的程序员们一道对软件进行修补、添加新功能,并将其分享给感兴趣的用户。
当然了,博客圈的存在时常会让我们无法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上面也充斥着各种虚伪的赞美、刻薄的讽刺、无聊的讨论、刻意的报复和滑稽的幽默。它是霍布斯主义的精确体现——这里总有内容低下、言语粗俗,但好在精悍短小的帖子。但从好的方面来看,它又是一个创意集市:最杰出的思想总是能获得最崇高的地位,体现了绝对的能力主义。
实际上,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备受美国各政党欢迎的博客宣传就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制度发生了多次激烈碰撞。在数次对抗中,博客不仅没有被对手击倒,反而屡占上风:内特·希尔(Nate Silver)、安德鲁·苏利文(Andrew Sullivan)、《科斯日报》(Daily Kos)、“市政厅”(Town Hall)、Politico以及《赫芬顿邮报》等政治博客不仅为网民提供了大量选情分析,还爆出了不少猛料。从整体上来说,2008年博客报道的深度要远高于1996年、2000年以及2004年大选。
TIPS:病毒营销
有了博客,互联网上的每个人都可以走进任何人的生活。许多概念通过陈述、互辩、分割、细化、丰富、精简、拆卸、揉捏和塑型,终于演变成了优秀网络社区最喜闻乐见的“大杂烩”。
尽享数码便利的博客圈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信息成了货币。无论及时更新还是事后跟进,我们都必须时刻跟上,并投身到这个圈子中。以前,博客还仅仅被当作纠正主流新闻媒体的工具。如今,它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之外不可或缺的信息补充资源,甚至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成为主流媒体的替代品。这样的转变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7月伦敦爆炸案的发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主席迈克尔·K·鲍威尔在收看电视报道时,发现绝大多数重要图片竟然并非出自新闻机构摄影记者之手,而是由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们用手机和数码相机记录下来的。
我们常告诫记者不要情绪化,就好像医生不能和自己的病人谈恋爱一样。但亲历灾难的人们却能够在报道现场同时抒发自己深切的感情,讲出动人的故事。这种感觉是待在警戒线以外的记者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给予的。
对于鲍威尔而言,伦敦爆炸案的相关报道表明,写博客已经演变成一种袒露心声、从个人角度讲故事的艺术。“它会给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鲍威尔在观看过不少博文和Flickr上的图片后表示:“这种感觉和收看CNN的报道、上MSNBC.com读文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们虽然很好地报道出了现场的实情,但还是稍显陈旧,少了些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