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式循环公司的共性
要经营一家病毒循环公司并非易事。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传播便利的产品还只是最开始的一小步。和Hot or Not网站创始人所碰到的问题一样,将它发展壮大成为一门生意才是最困难、最具挑战性的过程。成功的病毒循环公司大多一样,而失败的公司却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eBay和Facebook身后都倒下过无数个人们闻所未闻的小公司。除了由于规模限制而失败的Friendster之外,还有从来就没有流行起来的网络社区Tribe、声称能创造出“智能通讯录”却不能满足用户重要需求的Plaxo,以及无法将新用户变成回头客的影评分享网站Flixter。
成功的病毒循环公司通常都有以下共性:
以网络为基础:互联网世界顺畅的流通性是它们从传统生意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
免费:用户免费享用产品;在吸收到数量巨大的用户后,可能会增加各种收入来源(比如提供收费的高级服务)。
组织性技术:用户创造内容,它们只是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便利的组织方式会吸引到大量用户。例如谷歌。
概念简单:上手简单、轻松。
本身具有传播性:用户会单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传播该产品,并在此过程中为其建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新用户(口碑往往被视为最好的广告方式)。这意味着病毒循环产品本身就有能自发成长的传播性。
能迅速为用户采用:Facebook发布的第一个月内便吸引了50%的哈佛在校学生。Skype在13个月内就为1200万名用户所下载。Hotmail在30个月内便拥有了3000万名用户。它们中没有一家公司曾在市场营销或推销上花过一分钱。
指数性增长:由于每一名用户都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病毒循环公司形成了与“普通”公司典型的线性发展模式(增长更为缓慢)截然不同的增长模式。普通公司的增长率往往直接受到市场营销速度的影响。
病毒系数:只有在病毒系数大于等于1的情况下,用户数量才会呈指数性增长。归结起来,即一位用户变成两位,两位变四位、八位等。病毒系数一旦小于1,网络则无法实现自我传播。
可预测的增长率:如果产品是依据病毒曲线模式设计而成的,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则其必将保持稳定且可预测的传播速度。正如流行病学家能够预测病毒在城市中的传播速度一样。
网络效应:网络中的用户越多,希望加入这一网络的人数也就越多。以电话为例,新增用户越多,电话对于已经开通这项服务的客户也就越重要。
堆叠:病毒式网络之间可以互相叠加,每一个网络都能够催生另一个网络的成长(PayPal和eBay;YouTube和MySpace)。
不可取代点:一旦公司用户数量突破这一临界点并继续保持增长,则很难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打败并取代。
最终饱和度:当一个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实现了饱和后,它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网络,增长速度也将放缓。MySpace和Facebook都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两者每月的增长率已经降为1%~3%,MySpace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轻微下降。然而它们都已经建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其将近75%的访问量都来自20%已经“上瘾”的用户。
这些要素共同造就了一个个快速传播、高速扩展并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敛财的公司。“当流通的内容变成了人们的想法时,用户们自然会对这样的平台产生难以割舍的感情,”比安基尼说,“于是这个平台就逐渐成长为像Blogger、YouTube或Facebook这样的公共交流场所。”但与这些网站不同,Ning不希望只吸引目标单一的庞大用户群。实际上Ning上1/3的网络在建立后并未正式投入使用,但与沃尔玛卖不出去的搅拌器不同,这些“死去”的网络并不会为Ning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损失。和谷歌的致富经一样,它希望能为数百万专注面狭小、载有目标性广告的病毒式网络提供一个生长、繁荣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