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互联网上第一件畅销品
在项目得到批准之后,两人于1992年末开始了编程工作。安德森想给浏览器增加图片处理功能。但和伯纳斯–李一样,拜纳担心人们会滥用此项功能。同时,由于图片文件比文字文件要大得多,他担心这会造成网络拥堵。但安德森却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是该有人出来给互联网增添点色彩了。他相信大多数用户一定会喜欢图片功能的。此外,这种功能还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上网。
拜纳认输了。在初步刻画浏览器性能的阶段,他们一致认为自己的产品必须具备良好的可靠性、易用性(让人想起了苹果操作系统的下拉键)和极强的包容性。与其他浏览器不同,即使用户输入的页面HTML代码有误,也依然能够访问想要的内容。它还应该允许用户创建个人网页,鼓励人们创建网络身份。
安德森可谓生而逢时,占尽了天时地利。由于政府意识到了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个超强的计算设备的重要性,NCSA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了超级计算机项目。然而1990年,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却开始陆续关闭它们庞然大物般的克雷(Cray)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的运营费用几乎令人难以承受,而经济实惠的微处理器逐渐面世则更加凸显了这一矛盾。由于移走一台超级计算机需要花费50万美元,而科学家们又更倾向于用自己书桌上的DEC Alpha微处理器和硅图公司(Silicon Graphics,以下简称SGI)的机器处理数据。这些超级计算机们便被弃置在那里,无人问津。以这样的创新速度,短短几年之内功能强大的电脑就能在人群中普及开来,极大地改变科技现状。电脑销量将大幅增加,而用户们也需要一款简单、直观的工具来浏览网络。
在接下来的6周里,安德森和拜纳把自己关在学校石油化学楼的地下室里,开始夜以继日地编程序。有一次甚至四天四夜都未曾合眼——安德森靠吃佩珀里奇农场牌(Pepperidge Farm)曲奇和牛奶填肚子,而拜纳则靠激浪柠檬汽水和彩虹糖充饥。由于两人以兴趣爱好分工,因此并不觉得是在给谁打工。拜纳的主要工作是用C语言搭建用来实际展示内容的渲染引擎,而安德森则负责设计产品界面——打造浏览器的外形和操作功能以及网络终端。在安德森设计出了供用户点击的马赛克桌面图标后,他们将这款浏览器命名为“马赛克”。马赛克的Unix版本代码有9000余行,比写给当时盛极一时的微软Windows3.1操作系统的版本要少得多,那一版本的代码共计300万行左右。在请朋友们测试完漏洞后,安德森终于将这款浏览器推向了世界。
1993年1月23日清晨,他在几个在线留言板上贴出了以下信息:
在无须任何人授权的情况下,我宣布基于NCSA Motif系统的信息系统和万维网浏览器——X马赛克alpha/beta 0.5测试版特此发布。
祝好!
马克
早期用户反应热烈,由此带来了强大的口碑营销,X马赛克(后来他们去掉了X)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件畅销品。即使是被称为“万维网国王”的蒂姆·伯纳斯–李,都盛赞马赛克“无比美妙”、“激动人心”且“极具特色”,并承诺将这一产品介绍给身边的朋友们。安德森的邮箱里每天都充斥着这种或赞美或质疑的邮件。回复所有邮件实在是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发件人多是为了问些技术问题,建议增加更多高级功能,或者报告漏洞测试结果。也有公司来信,询问是否有意为浏览器购买许可或是否有意将其商业化。就在他觉得这轮浪潮即将退去之时,又有新的消息传来了。发行6个月之后,依据安德森的估计,Unix版的马赛克浏览器用户突破了10万大关。
在马赛克浏览器编写结束之前,安德森和拜纳找来了5位NCSA的同事共同编写Windows版、Mac版和运行万维网服务器软件的程序。这些最优秀的程序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良性竞争。他们不仅竭尽全力加快了编程的速度,更为产品增加了不少额外功能,例如当鼠标被移到热点链接上后会自动改变形状,以便用户更快发现这些链接。1994年感恩节期间,马赛克PC版本发行的当天,NCSA服务器一度超载并瘫痪。同年12月安德森从学校毕业时,使用马赛克Unix版、Windows版和Mac版浏览万维网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