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e的橄榄枝

鉴于Friendster痼疾缠身,用户们开始稳定地向德沃夫和安德森蒸蒸日上的新公司转移。提拉·特基拉(Tila Tequila),这位自称演员、模特、饶舌歌手、流行歌手,被《时代周刊》称作“互联网上最不孤单的女孩”在上网习惯上的倒戈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这位年仅22岁、染着一头金发的越南裔重量级明星(其真名为阮提拉)还在襁褓之中时就从新加坡来到了美国。她是各大车展上大放异彩的车模,是各种改装车杂志上的辣妹,是Playboy.com网站上的“本月亚洲赛博女郎”。

Friendster上线后,提拉迅速把它当作自我推广的好机会,并开始把维护自己在线形象的任务当成了一份全职工作。不过,一向希望用户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朋友的Friendster却并不认可她的做法。提拉募集了成千上万名粉丝,其中多数还都只是为了能够进来浏览她穿着暴露的照片、语言低俗的博文的男性用户,Friendster对此并不欢迎,并吊销了她的帐号。这时,安德森的MySpace却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提拉开始并没领情。她在Friendster上有数以千万的好友(其实都是粉丝),在MySpace上却只有聊聊几千个。然而,在第5次被Friendster踢出系统后,她终于决定放弃斗争,转移战场。9月,她开通了MySpace帐号,告诉《时代周刊》自己感觉像是“别的酷小孩都在其他学校,我却像一个失败者一样转学了”。为了弥补这样的创伤,她给“3万~5万”名关系最好的朋友(谁能有这么多好朋友啊?)发去了邮件,邀请他们到此一聚。

“一夜之间大家都来了。”她吹嘘道。好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来了,但她确实为MySpace的病毒式成长作出了贡献。在第一天就注册了MySpace帐号的工程师亚伯·惠特科姆(Aber Whitcomb,他是第3个注册MySpace帐号的用户)回忆,网站刚推出第一个月时,每天的注册人数才勉强不过1000人,但到9月中旬的时候,用户的增长趋势就从线性增长变成了几何式增长。“我们拿下的用户越多,他们发出的邀请也就越多,”他说道,“整个形势发展得越来越快了。”

10月,MySpace上线约两个月后,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0万人,不久之后,其每日注册人数也超过了1万人。发布3个月后,德沃夫终于意识到MySpace的发展形势已经出现了极大的转变。“MySpace上线约3个月后的一天,我去参加一个晚宴。会上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还没等我开口解释MySpace的用途,对方就告诉我‘我在用它’了,”他说道,“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有时候在外面都会听见别人聊MySpace。”

由于德沃夫和安德森在吸引时尚界和音乐界人士上的不懈努力,不少城市的用户数量开始迅速增加。洛杉矶、纽约,甚至包括夏威夷,着实让他们吃了一惊。不久之后,网站用户人数突破了百万大关,每天的新增人数也超过了两万。

截至2004年5月,他们一共拿下了200万名用户。仅仅4个月后,这一数字又翻倍到了400万。就在Friendster停滞不前的同时,MySpace却在茁壮成长,在6个月内用户数量翻了3倍,达到了1200万之多。

2005年6月,当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价格将MySpace收入囊中时,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220万。其中大部分用户每天都在上面花费数个小时。安德森和德沃夫并未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绝对不会。一年之后,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MySpace上已经驻扎了200万个乐队、8000名喜剧演员、成千上万的电影制片人、演员、诗人、饶舌歌手、模特、摄影师和1亿名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分子。

不久之后,其他病毒式企业就开始以MySpace为依托,为用户制造出了大量更易于打造个性化主页的程序。其中第一个站稳脚跟的正宗病毒式网络是和Flickr相似的照片分享网站Photobucket。与巴特菲尔德和费克专注于服务博客圈的Flickr不同,由数名来自科罗拉多的程序员们搭建起来的Photobucket成了MySpace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其解决了使社交网站头疼的照片存放空间问题。由于所有这些免费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化功能都要以宽带为代价,MySpace只得严格限制每位用户在个人主页里所能张贴的照片数量。有了Photobucket,用户们就能在主页上嵌入相册链接了。

截至2006年9月,MySpace上60%的页面都与Photobucket的网站建立了链接,其每月网站访问人数也攀升到了1700万人。由于宽带消耗所引发的开销要远高于其产生的利润,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好事。在没有其他更合适买家的情况下,他们只得以2.5亿美元的价格把网站卖给了My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