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应掌握的提问技巧
王操
2009年入职深圳市方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任开发中心多媒体软件测试、策划、项目经理、编辑部主管等职,2012年9月起任营销中心市场部产品经理。
作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乐于从工作中发现和总结问题,组织汇总了《编辑手册》作为编辑工作的参照。先后承担了多个重点产品的项目管理工作。进入市场部后,牵头组织实施了搭载客户端U盘产品的整体开发,截至2014年9月,该产品第三代已经上市,稳居公司产品销量前五。
在纷繁复杂的产品管理过程中,努力钻研中小学同步教育产品,一直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作为产品工作的奋斗目标,并将继续坚持……
【精彩观点】
- 答得好不如问得好。
- 5个“为什么”探寻对方的真实需求。
- 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了吗。
【实践案例】
产品经理几乎需要与公司的所有部门打交道,不但需要回答各个部门提出的问题,也需要向其他部门发问。产品经理既需要在各类评审会议上直面各方提问,也需要在产品验收时敏锐发问;既需要与能说会道的销售频繁过招,也需要与不善言辞的设计深入沟通。就这样,提问与回答成为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品经理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之间推动着产品的开发、上市、完善。在阅读《提问的艺术:为什么你该这样问》一书后,我结合日常的产品工作,总结了3个提问技巧。希望通过这种技巧的运用,使我们在产品管理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明确需求、鼓舞人心。
产品经理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问答,如果不注意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怎样在问答之间掌握主动?直接发问也许是个可选的技巧。
场景一:“扩展”式的问答
有人交流时,总会长篇大论地扩散。等他“演讲”结束时,你依然满头雾水,因为他虽然说了很多,却发散得没有重点。这样的问答不仅严重降低沟通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浪费时间。要知道,产品经理的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场景。
问:(展示一张包装的图片)这种包装生产周期是多久?
答:你确定要用这种包装?我跟你说,这种包装工艺很复杂,需要先开模,然后手工粘贴,不知道来不来得及哦。
问:我现在只是想知道这种包装的生产周期是一周还是一个月。
答:我告诉你,这种包装深圳的厂家都做不了,得去东莞找厂家,你们的设计文件准备好没有。还有这种包装的材质有好几种,依我看还是用原来的包装好……
问:文件都好了。那能帮我联系一下包装厂吗?(掌握主动,直接给是非题)
答:可以啊。
问:今天可以联系吗?共有几家包装厂?(继续发问,问答题也限定范围)
答:我上午就可以联系,一起有5家吧。
问:那请上午分别联系这5家包装厂,根据提供的设计文件,他们的生产周期分别是多长。(具体提问)
答:没问题啊。
问:下午上班可以告诉我结果吧。(达成一致)
答:可以。
面对这样的场景,产品经理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单刀直入地发问,对他人的扩展发问可以先避开,甚至可以直接强调“我的问题是……”这样才能掌握提问的主动,顺利实现自己沟通的目的。当然,这样直接的方式可能给人带来不友好的感觉,需要把握好时机。
场景二:“被讲故事”式的发问
还有一种人,习惯喋喋不休地讲故事,恨不能把问题的前世今生都说出来。换言之,这种人有点啰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直接发问“你的问题是什么?”或“你需要我做什么?”。这样才能让自己从被动的倾听者转化成主动的发问者。当你主动发问时,你才能就你关心的问题进行高效的沟通。在这种情形下提问时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问什么。回答时也需要思考:对方到底想知道什么。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问:“你的问题是什么?”
在产品经理的词汇中,“需求”是绝对的高频词,如夸张一点,甚至可以说“成也需求,败也需求”。如何更准确地把握需求,是产品经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会持续地追问,或许是明确需求的好办法之一。所谓的5个“为什么”并非千篇一律地用“为什么”连续发问,这样很可能表现得极具攻击性而适得其反。我们需要掌握像剥洋葱一样持续追问的技巧,逐步明确需求,了解用户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下面用一个失败的案例来说明持续追问。
2011年底,公司的产品因配套教材的改版,开始使用全新的模式开发,由传统的多媒体课件组合型向电子书转型。在产品设计时,我们在电子书上设计了不同的按钮,用于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媒体内容。在内部评审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套按钮设计得非常不错,颜色、大小、风格与教材本身都非常匹配。在产品上市后,我们却收到了大量的反馈:按钮太小了!一点也不方便!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开始向老师了解问题的根源。
问:您是上课时使用,还是备课时使用?(确认场景)
答:上课。
问:您上课的教室是用的投影仪还是电子白板?(明确使用环境)
答:是福田区统一安装的××产品。
问:其他区的老师也有这样的反馈吗?(明确是否属于普遍性问题)
答:昨天的教研群里大家都在说这个事。
问:那我们把按钮放大一些可以吗。(开始追寻需求)
答:白板那么大,再放大我们也点不到。
问:明白了,您是说需要把按钮放到您可以点到的地方对吗。(开始明确需求)
答:你们怎么设计软件的我不清楚,我不想总抬手点那个上面,一节课下来累死了,如果能顺手点到就好了。(提炼需求)
问:您是想在白板上点击按钮时要轻松,不管用鼠标,还是用触控笔,都可以方便地点击。(确认需求)
答:对的,特别是使用触控笔时,一定要抬手就能点击到。
经过这样一番问答后,我们终于明确了老师的需求。
1)按钮在老师抬手的范围内可以点击,最好不用伸手,更不能踮脚。
2)现在老师在教室上课多用电子白板和触控笔,并不是鼠标操作。
事后,我们进行了反思:老师使用电子白板时,用触控笔很难点击到上方的按钮,英语老师以女性居多,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使用鼠标时因为移动范围过大,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实教师使用产品时的需求很简单:方便、简单。公司早期的产品按钮多位于页面下方,老师使用时就毫无压力。
这是一次在产品设计时没有对需求进行追问造成失误的典型案例,教师是在电子白板上使用,而我们测试时是在电脑上使用。测试环境与使用环境截然不同。因为使用了新的电子书模式,大家并未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这也造成使用环境的不同导致我们的设计与用户的期望相去甚远。如果当初有这样不断问为什么的追问意识,也许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了。
作为产品经理,如何对“新人”发问是最需要讲究技巧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习惯直接指出“新人”的不足,从文档的体例结构到行文用词的准确性,都会仔细说明。但经过多次实践,我有点沮丧地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后来,我尝试用类似“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了吗?”的发问去沟通,发现确实有很好的引导效果。
Betty刚入职时对同步教育软件了解并不多,我几乎需要从零开始向她讲解文档模板的使用、标准流程的操作。大约半个月之后,我安排她写了一份文档。当她交给我看完之后,我尝试反问。
问:“这个文档已经写得最好了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优化的吗?”(当时我心中并没底,我不知道这样的发问是否有效。)
答:“嗯……我觉得中间的数据可以用图表,这样会更清楚。”(她沉默了一会才回答。这正是引导她思考的过程。)
问:“那你继续修改一下,下午给一份你自己认为最好的给我吧。”
问:“这是你能写得最好的吗?”(我下午继续着自己的反问。)
问:“你认为一份好的文档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我继续引导她思考)
答:“需要简单、让人看得明白、没有错别字……”(她给出了自己的标准)
问:“好的,那我们按照你的标准看下这份文档。”
……
这份文档我要求她反复修改了三次,但每次都没有直接指出需要修改哪些地方,而是不断通过“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了吗”的反问进行引导,将标准和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她。
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指出问题可能给她带来的反感,也能让她通过不断地深入思考来强化她的参与感。甚至有一次她主动说“这个地方我认为还没有写好,我需要问问你。”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明白:我开始学会如何提问了。
【总结分析】
产品经理文档撰写(书面沟通能力)与口头沟通能力的强弱,很多时候对产品能否顺利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人曾说过,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现在我希望略作补充“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在倾听时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提问。”因为产品经理需要借助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不断向产品团队强化自己对产品的思考、理念。
老祖宗有句俗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产品经理在日常沟通时,面对不同的人或场景,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提问技巧。如果做产品是一种修行,那么就让思考如何提问成为产品经理每天的功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