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大数据
有人认为,数据越多,问题越多,大数据也可能是大忽悠。《信号与噪声》中提到,尽管数据在快速增长,但是有用的信息却没有变化,增长的只是噪声。不看好大数据的人在想,客观信息或者真理是个恒量,数据却是个增量,执着于不断增长的数据,人类将会迷失自我。
另一个质疑,是大数据可能误导人类:神化程序与机器智能的后果,将是人类灵魂的自我放逐。有人认为忽略经验与直觉,一切唯数据是从,是一种大数据泡沫。譬如,对Netflix用大数据算出的美剧《纸牌屋》,有批评者认为这只是个噱头。电影工作者更是声称,大数据再厉害,也抹不去创意的价值。
这些观点无疑有其合理性,大数据当然不能统治人类,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的思维、技术和工具。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移动互联时代,大数据促进了信息挖掘、信息共享与信息透明,拓宽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边界。只有更完整地认知事物,人类才能更有效地改造事物。也只有更好地认知人类这个客观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意与潮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所以,大数据对人类的作用是协助而非奴役,把我们从无创意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创造力,这一点对金融投资业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