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逼的运营产品两兄弟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作为产品经理,会有很多很多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需求分析、文档写作以及沟通资源上,事实上,运营的工作也一点儿也不轻松。运营可能不用写几十、几百页的产品需求文档,但是运营要去绞尽脑汁去考虑下一个活动怎么做才能提高产品的指标;运营可能不用和开发讨论实现的方式,但是运营活动怎么做才能提高产品的指标;运营可能不用和开发讨论实现的方式,但是运营一样要想办法将一个运营事项描述清楚,让这件事情涉及的所有对象都清楚明白各自需要做什么;运营可能不用和设计师扯太多像素、风格的事儿,但是运营也需要告诉设计师,我希望活动页面的哪个部分上可以抓住用户的眼球,我需要你预留给我多少空间,以便我后续可以进行文案设计。最后,和产品一样,运营一样需要“跟到底”。
我记得边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产品的成功,靠的是“三分实力,七分运气”,产品的苦在于,或许做所有正确的事儿,实现了所有用需求并且完成的非常漂亮,可是运气不好,就是无法形成规模。
运营的苦逼在于,运营无法真的依赖运气而成功,它真的需要积累,实力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对用户了解程度的积累,对数据敏感程度的积累……不管是时间、实践、反思、错误,全都是消耗品。创意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消磨,手段会随着用户的熟悉而失效,最后能够留下来的,是长期磨练出来的敏锐,是对用户熟知的引导手段的集结。
作为一个运营人员,你需要掌握每天的流量、数据的变化,明晰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运营数据的因素,掌控所有可以提升运营数据的手段。
作为一个运营人员,你需要时刻记住自己的KPI,并且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手段去提升真实的KPI。
我们刚才也说到了,运营要“跟到底”,那么什么是“跟到底”。产品的需求从用户中来,经过漫长的开发、测试、上线之后,产品的任务也并没有结束,产品还需要通过各种数据和各种渠道的反馈来了解这个上线的功能或者设计对用户到底有没有用处,用户究竟有没有去用,如果用户用了,那么如何让这个功能和设计变的更好用、更值得用,如果用户没用,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用,需求对应的功能和设计是否有问题,还是缺乏功能的引导和说明。
运营也一样,一个指标是为何提出的,运营做了一堆工作之后,究竟对指标有没有帮助,这样的帮助是否还可以持续的提升效果,这就是“跟到底”。
我们经常会有听到这样的抱怨:“老子辛辛苦苦做活动,产品的指标上去了,结果呢?好处都让他们拿去了,我们做的累死累活的,都没人知道,更别提夸我们了!”
我其实也明白,很多运营人的心中都曾经或者正在有类似的OS,但是有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产品与运营其实真的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他们其实就是一对双生子。
我们始终应该明白两个准则:
1)永远不要奢望可以对一无是处的产品进行运营,更别幻想因为运营而让这样的产品起死回生甚至走向成功;
2)永远不要以为产品的设计完美到无须运营,即便是能够实现产品自运营,也依然需要持续的运营引导。
对于我而言,产品与运营其实就是一对二位一体的孪生兄弟,从来不可分割,也从不存在所谓谁更重要,离开了彼此,这两个职业都几乎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