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在哪?

Web时代,不管是投资人还是运营者,大量的关注流量,谁的网站流量高,谁的规模就大,谁就有可能成为市场的领跑者。而到了移动端上,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如果说Web时代是聚合流量后分发,App时代就是将零散流量聚合,看起来似乎差不多,只是入口变出口,但实际上,操作手法却大相径庭。做Web,只要你能和入口保持良好的关系,拿的到推荐位、广告位,合作起来风生水起,流量唰唰的进,当然,留不留得住另说,而做App,你除了要和入口(商店)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拿到首发、推荐,还要有切实有效的手法从各个分散的入口导流,并且直接考验你留住流量的能力,因为App的流量一旦流失,想拿回来其难度比Web要难得多,原因倒很简单,Web流量走了,关闭的是浏览器,下次只要入口还在,你就能想办法把用户导回来,可App流量走了,删除的是应用,应用一旦不再出现在用户的收集屏幕上,想要让用户回流,那付出的代价可就高了。

所以,Web的流量越多越好,而App的流量越稳定越好。哪怕你只有10个用户,服务好了,依然有机会拥有10亿用户;反过来,哪怕你有10亿用户,但是不稳定,今天来明天走,可能你最后连10个用户都没有。

移动端的运营,简直让人煞费苦心——如果Web端上你有钱肯砸,用户总归会来,可App端如果你只有钱,恐怕砸来同样数量的用户,要比Web端难上几倍。

张小龙在12月微信公开课上分享了这个数据。“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

而来自友推的数据表明:

有超过半数的手机网民使用过移动应用中的分享功能。社交应用带动了社交分享量,正使得移动互联网爆发出巨大的潜能!

越来越多的用户已形成分享的习惯,未来分享组件将会成为App标配。在各种社交分享平台排名上,主要的流量还是集中在几家大的社交网站和App应用:微信、微博、QQ分别位列前三,其中微信的分享回流率最高。

朋友间的口口相传,居然比传统的营销打法更有效果。

App获取用户的入口主要有以下一些:

1、应用商店的推荐、推广位
2、与其他App的换量互推
3、积分墙
4、品牌手机预装
5、各种排行榜

我们一个一个说。

1、应用商店的推荐位和广告位。

这个需要运营团队中,有一个拥有相关资源的App渠道经理来专门做这件事情,这样的人,需要了解产品、需要和各商店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核心圈子能够获取最新的渠道信息、善于交流沟通能够争取到好的资源,一个好的App渠道经理,对于产品及运营的帮助是巨大的。

如果很不巧,你没有这样的人选,那么你需要培养一个运营人员来做这件事情。

2、与其他App的换量互推。

这个事情其实不用说的太细,和Web上的互换链接很类似,但和交换链接不同的是,交换链接考虑的是对方网站的PR值、曝光度,换量互推更多考虑用户的重合度以及产品对用户信任构建的程度。

在换量这件事情上,首先需要考虑双方用户群是否吻合,譬如,网购产品如果和游戏换量互推,可能效果就不太好,而游戏和游戏之间的换量互推,可能效果就比较好;然后要考虑对方产品的用户是否信任产品,换量的最终目的是让对方用户装上自己的应用,所以,如果用户对产品本身不信任或者粘度不高,这种互推往往效果很小。同时,你还需要考虑对方换量放置的位置,藏的太深的注定悲剧。

3、积分墙。

积分墙和换量互推比较类似,但操作方法却不同,积分墙是可以无视用户是否吻合的,当然,积分墙的积分获取规则要想清楚,是安装获取积分,还是激活获取积分,还有一定步骤的操作获取积分。积分墙由于需要花费成本,所以必须谨慎的对待,以免钱花出去了没有效果。

4、品牌手机预装。

如果你和手机厂商关系不错,那么可以考虑做预装。

预装的好处是,成本低廉、安装量好看;预装的坏处是,用户可能很抵触预装App,他们可能不会激活这个应用,甚至删除应用,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覆盖大众需求的工具应用,那么就不用担心了。

所以,品牌手机预装这件事本身是一个双刃剑。

另外,预装App的用户其升级动力并不大——很简单,如果激活的用户少,升级的就更少了。

因此,如果需要使用这样的渠道,运营和产品人员需要更多的关注产品本身的功能与逻辑,是否能够解决用户的需求,是否能够更好的解决用户的需求。

5、各种排行榜。

这个放在最后说,因为排行榜方式的渠道,目前来说相当弱势。

我也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