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 情绪管理方法三:放下对和错

在《爱的能力》课程中,每当讲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就会在全班学员中,挑一个跷着二郎腿,几乎要躺在椅子上的同学。请他(她)保持坐姿,或者再往椅子里躺得多一些。

然后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位同学的坐姿,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一些同学说:“没什么感觉,他这样坐很舒服啊!”

另一些同学说:“他这样不礼貌!”

还有一些同学说:“我心里不舒服,觉得他上课不应该这样坐!”

我会接着追问那些觉得不舒服的同学:“为什么他这样坐就是不应该?”

一些同学说:“因为他这样不尊重老师!”

“是啊!是啊!”会有人认同。

我继续问:“为什么他这样做就是不尊重老师?”

“礼仪、礼节就是这样规定的啊!”有人抢答。

“为什么需要礼节?”我继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角落里传来一个女高音。

“为什么要成方圆?”我没完。

“为了大家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男中音。

“同意你的观点!但他这样的坐姿,怎么就会影响我作为老师好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抛出终极一问。

教室里一片寂静。

“对错”是为了让人们在爱自己时也爱着他人

对错、价值观、法律、道德等标准、规则,是文明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本能和欲望,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或者说让人们在爱自己时候也爱着别人。

可以说对错是工具,是为了让人们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别人、也爱着别人的工具。但工具是双刃剑,约束着人们的同时,过于严格的对错标准则会伤害被约束的人。

对于几乎要躺在椅子里的学员,因为听三天课老端端正正地坐着会累,他们这样坐会舒服些,是爱自己的表现,他伤害人了吗?好像没有,一些人看到他们这样坐之后的内心不舒服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导致的,而不是他这个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他要遵守所谓的“礼仪规则”,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对的,就要一直端坐着,让自己不舒服。

为什么有人关注他这样做对不对?而有人更多关注他这样坐舒服不舒服呢?来看一个经典的假设。

假如你有一个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拿了其他小朋友一个玩具回家。你会怎么教育他?

你有两种方式:

一、你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偷,马上还回去。”

二、你问他:“宝宝,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你觉得他会不会伤心呢?”

孩子可能这样答:“我不知道。”

你继续问:“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喜爱的玩具,你会伤心吗?”

孩子可能会答:“会的。”

“那你觉得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像你一样伤心吗?”你继续引导。

“可能会!那还给他吧!”孩子把玩具伸手递给了你。

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

也许你的答案说出来不一定和我的完全一样,但不外乎是这样的意思:

第一种教育只教会了孩子做“对”。

第二种教育教会了孩子爱自己的时候也要爱他人。

两种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在于:

第一种孩子长大了会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有爱。

第二种孩子长大了有爱,他就很难会成为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和好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会不会伤害人,也就是心中有没有爱。

这和情绪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有,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有这两个孩子的部分存在。一部分是我们的理性、道德、对错标准,对应大脑;另一部分是我们内心的爱,对应的是我们的心。不过不同的人,两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理性偏多,较多在乎对和错的人,在看别人时,更多在乎别人做的事情对不对,符不符合标准,而不是关注别人的感受。别人做的事,一旦经过他们的价值判断,觉得别人不对,就会起情绪,这种情绪,我们在前面已经定义过,叫理性的情绪。而看到别人上课坐得不端正就不舒服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类人。

也就是我们在第一章里介绍的,他们总要求别人做“正确的事情”,一旦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他们认为的所谓正确,便有情绪被唤起。

比如:

一个男人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很乱,鞋子扔得到处都是,沙发上凌乱地堆着书和衣服,老婆正在看电视,迅速起情绪了。原因是他觉得老婆在家没事干,“应该”把家里收拾干净。

让他起情绪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家里乱,而是他脑子里的“应该”,他觉得老婆“应该”打扫却没有打扫,于是他有了生气这个情绪,这可能会导致他发脾气。

这就是理性导致的情绪产生的过程。通常并不是事物本身导致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理性上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导致了情绪。情绪是理性加工的结果,不同的理性加工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这个男人的情绪是这样产生的:

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看到别人做的一些事情时,第一反应是判断对和错,所以,他们容易产生情绪,而通常这种情绪是愤怒、厌恶、恨等。

而这样的人,也往往生长在只关注对和错,而不关注内心感受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用第一种方式教育孩子的人,只在乎他们有没有做对,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通常都难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经常感受到委屈和愤怒。

如果把心灵比喻为一个花园的话,爱、关注感受像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花园里土壤肥沃,花儿茁壮,蝶舞蜂飞,花香四溢。只关注对和错,就像是只关注花有没有长直,只给花去掉多余的枝叶,而不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这样花儿是枯萎的,土壤是干涸的,花园是荒芜没有生机的。

这样环境长大的人,心灵的花园如此贫瘠,他们当然也没有能力去关注别人的感受,更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他们更多的是拿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他人,那就是关注对和错。

而第二种孩子部分占比较多的人,他们看人时先是用心去感受对方,关注对方心情好不好,舒服不舒服,做事情更多考虑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第一时间用理性评判。

比如:

如果一个男人是习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人,回到家里看到老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家里很乱也没有打扫,他的第一反应是:“她今天怎么了,心情不好吗?”

试想这两种男人哪种更容易幸福?

肯定是后者,因为第一种男人只关注对错,没有去关注老婆的感受。当他责怪老婆不应该不做家务的时候,老婆的感受往往是不被爱。通常在男人看来对不对的事情,女人认为这无关对和错,而是爱不爱的问题。

后者是更关注老婆的心情好不好,而不是事情有没有做对,这几乎是每个人希望的理想爱人。也正是因为他们和人相处的时候,看待别人的行为时愿意感受对方的感受,思考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很难对他人产生情绪。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情绪管理者,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就情绪产生的原因而言,更多关注对和错的人,也往往是内心脆弱敏感的人。当别人触碰自己的脆弱时,人们只要向外归因,就容易看到别人的错。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并非完全单独产生,而是交互的。

放下对和错,让彼此做自己

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听到有人这样来评价另一个人:“这个人不求上进,每个月就挣那点工资,也不想办法多挣点钱。”

这句话的出发点是认为人上进是对的,不上进是错的。而实际上平平淡淡,并不想挣太多钱就是错的吗?

未必,只是说这话的人拿自己的对错标准去要求别人,认为别人不对而已。而实际上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

并且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有些人的幸福建立在更多的金钱上,而有些人即便没有很多钱,也能幸福地生活着。

一旦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对错标准,人们会起的情绪基本都是愤怒、生气一类的情绪。这类情绪的作用是使自己产生生理唤起、精神亢奋、力量增大,为战斗做准备。这是人类在面对敌人、野兽时的需要,也是人们想要别人害怕自己、服从自己时的需要。本质上,这类情绪的目的就是想要对方按自己的标准行事,想要控制对方。

在爱情的关系里,我们都是成人,所以,想控制人时,人们一定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只是无理取闹,一定会拿一些对错的标准来帮助自己,以使自己能够完成控制别人的目的。有了对错作为标准,人们的控制欲都被穿上了合理的外衣,但常常迷惑的只是自己。

想要控制别人的人、控制欲强的人,多数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在控制别人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对和错,他们能够看到的是对方如何如何错了,而不是自己的控制。

但因为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起情绪了,其实那一刻自己也失去了自由,也被别人控制了。因为自己情绪的开关,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别人只要一做他们认为不对的事情,他们就起情绪。

自己会不会起情绪、能不能幸福?是由别人来决定的,只要别人不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做事,自己的幸福就消失了。

这样因对错而起的情绪,发泄出来会伤害关系,扰动对方,使对方难以做自己,不发泄出来自己痛苦,难以做好自己。管理好因对错而起的情绪,可以让彼此都做自己,可以让彼此都更加幸福。

那么,人们如何管理这种因自己标准而起的情绪呢?

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觉察:意识到自己有情绪;

二、区分:这一次的情绪主要是第一时间起的本能的情绪?还是有对错标准参与才起的理性情绪?

三、当确定这是因自己对和错标准而起的情绪后,在内心告诉自己:放下对和错;

四、然后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心,感受一下对方做这个事情时内在的感受是什么?

至此,如果意识到自己有情绪时在内心运行这个过程,情绪往往自动就消失了,因为放下了理性,用心去感受对方,往往更容易理解对方,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平和、善解人意的人。

就情感关系而言,爱人想做一些自己愉快的事情时,如果没有伤害到其他人,尽量给他宽松的空间,让他去做,因为这样做了他会开心快乐。

爱人的开心快乐,有时比自己的正确可能还要重要,因为人们找爱人,不是为了正确的,而是为了开心快乐、幸福。

比如:

一个已婚女士回到家就看到老公在客厅看电视,他不是端端正正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是整个人半躺在沙发上,双脚放在茶几上的。

看到这个场景,如果讲正确,他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茶几是用来放食物和茶水的,不是用来放脚的。再说他这样坐没坐相,多不好看啊!

一旦开始觉得他是不对的,女人的情绪就开始起来了。她会感觉到气愤,控制欲开始起作用了。而她也被他控制了,因为他只要把脚放到茶几上,就可以让她起情绪,她完全没有了一天的好心情,她的情绪开关在他的脚上。

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家是讲爱的地方,家是放松的地方,人们在单位要好好坐着,在社交场合要注意形象,如果在家里还要像外面一样循规蹈矩,家又和外面有什么区别呢?

在家里,爱是排在前面的,正确是排在后面的,那些人们发明出来用来约束人的礼节,有时要靠边儿站。愉快有时比正确还要重要,真的爱他,就允许他把脚放在茶几上看电视,虽然要再擦茶几,但他愉快了,也是值得的。

一个人要想管理好自己的理性情绪,就要在意识到又想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时、又想用自己的正确来打压别人的愉快时,如果对方没有伤害人的话,放下自己的对错标准,多用心感受对方的感受,允许对方开心快乐。这样,彼此都自由了,幸福快乐也就更多了。

多年前,我还在百合网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咨询师跟一个情感上遇到困惑的人做咨询,了解了这个人在情感中遇到的事情后,在给出的辅导意见里经常会有这样一句话“你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意思是这个人在情感上遇到的诸多问题,多数的原因与这个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关,甚至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当时我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有些人不会呢?后来的答案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决定了表达自己感受能力的不同。

我在想,这既然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叫什么名字呢?我发现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找不到一个词来给这种能力命名。

我也咨询了一些身边的人,发现大家都不知道这叫一种什么能力?那段时间,刚好是我在思考爱情中人们需要具备一些什么能力的时候,也就是爱的五种能力诞生的时候。

我发现这种能力在爱情的经营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应该是爱的能力中的一种,我本人也需要提升这种能力,我一边在不断地探索这种能力具体包括什么,一边提升自己的这种能力,又一边在思考这种能力应该叫什么。

连续思考了好多天,我还是没有在我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答案,后来我想,干脆,我来给这种能力命个名字吧!

受“共情”一词的启发,我想出了几个词来为“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命名,比如“诉情”、“抒情”、“述情”等,经过仔细地推敲,感觉“述情”二字最能表达这种能力,“叙述自己的感受”,客观且平和。最终决定使用“述情”一词来命名这种能力。

后来,我开始在培训课程中使用“述情”一词,并教大家怎么样提升这种能力。

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我上网搜了一下“述情”这个词,忽然发现,网上有个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专业名词叫“述情障碍”(Alexithymia),对“述情”一词的定义跟我提出的概念如出一辙,真是太有意思了,原来心理学都是相通的,大家想到一起了。

“述情障碍”一词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或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但无法表达出来,这和我对“述情”的理解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一个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就不知道他的内在感受,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心理特点,也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让这个人开心,又如何做这个人就会生气,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与其相处,这样的人,是不容易爱的人,也容易在情感关系中遇到问题。

本章将向大家讲述“述情”的原理,以及“述情”的具体方法和句型。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